查看原文
其他

楞伽经85:看得破还是看不破,其关键只在你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

慧律法师 青袍笔记 2022-11-03

短视频目录(20180829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文殊讲堂念诵楞严神咒心经十小咒

楞伽经(三)09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w0763ur0lxe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慧律法师讲座

楞伽经(三)09

(在此感谢各位把视频编译成文字版的师兄!)

 “见不见故”:谓其关键只在自心起不起妄想,而成有所见、诸位,这个“见”后面就是执的意思,见执,见执,这个为什么一直讲有见跟无见呢?妄想成有所见,有所见,他就强烈地执着,强烈地执着,就对立,对立,就变成孤立,孤立的话,个性就开始古怪,自己解不开,烦恼,越想越气,所以为什么这样?妄想则有所见,这个“有所见”就一定执,众生看到什么,执着什么,因为他认为那个是真的,或无所见;亦即(也就是),若起妄想,即见有毛轮;若不起妄想,即自不见。这一句配合我们,若起妄想即见有万境、万法,若不起妄想,即不见有任何的法,重点在妄想。

【义贯】又“譬如”人因患“翳目”,而妄“见”空中“有”五色毛轮之“垂发”,如是自见已,更“谓众人言:汝等”皆来“观”看,“此”处有毛轮!然“而是垂发,毕竟非”有实自“性”,亦“非无”由病目等因缘和合妄现之“性”,其关键只在以病眼“见”,或“不”以病眼“见”的缘“故”而已。“如是”,诸“外道”人以自心“妄见”乐欲“希望”,而虚妄“依”著“于一、异、俱、不俱;有、无”亦有亦无、“非有非无;常、无常”、亦常亦无常、非常非无常等四句邪“见”,而“诽谤”如来“正法”,因而“自陷陷他”。

所以,在座诸位,我们如果经教不通、心性不明,要跟人家讲佛法,要很小心,你不要自陷陷他,最可怕的就是,你亲近的那个人,亲近的师父,或者是所谓的善知识,最怕的就是:他没有正见,因为你又没有能力去分辨,就认为这个是我师父讲的一定对,绝对对,心生执着,形成对法上~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,心生执着,那执着以后,就有排外性,排外性,就会搞小团体,就会心中自起成立、对立的,不是我们师父讲的这个法,统统不叫正法,统统叫做:邪见、邪恶之法,那么就搞小团体,越来就越不愉快,自己生活在妄想圈子里面,框住了,关闭在妄想的牢笼里面,诸位,作奸犯科不自由是关在外面的监狱,我们妄想不断除是关在内心深处的监狱,而且这种监狱没办法拔除,没有人可以为你解得开,除非你听经闻法,一步一步、一步一步来,要不然,你这一辈子,想要解开心中的枷锁和牢狱,可就没办法,不晓得五蕴本空的道理。

【譬如火轮,非轮;愚夫轮想,非有智者。如是,外道恶见希望,依于一、异、俱、不俱;有、无、非有非无;常、无常想,一切性生。】

说:譬如旋转的火轮,其实旋转的火轮,只是一点的火,这一个点,可是一旋转起来,就像火的轮一样,这个我们在电视上都可以看得到,实非是轮啊;愚夫就生实轮想,这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。如是,外道就是外道之人,因为在他的心恶见有希望,就是邪欲,邪的欲望,因此就见到了相,就安立了自己的见,依于一相、就是有种种一见、异见、诸法本不可得,哪来的一、异、俱、不俱;有、无、非有非无;常、无常想?而令一切依于妄见,这个心识一直生起,就是:妄心生,则妄法生,“一切性生”就是,而令一切一、异、俱、不俱;有、无、非有非无;常、无常之性生起,妄心生,妄法就生,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,就是这一句话,一切性生,一切性,就是一切法而生起,当然就是依于虚妄的妄识,不实在的。

【注释】“火轮”:即(就是)旋火轮,亦即(也就是)旋转火把而成轮之相。“非轮”:实非是轮。“愚夫轮想”:愚痴凡夫妄生取著虚妄之相,而生实轮之想。“一切性生”:而令一切依于虚妄见之性生起。也简单讲,就是因为内心里面,有邪欲、想见、妄见,想见则有妄见,如果真如,则没有能所,就无所见,则能而令一切依于虚妄见之性生起。

【义贯】又“譬如”旋转“火”炬而成“轮”状,而此火轮,实“非”是“轮”,然而“愚”痴凡“夫”妄生取著,而生于有实“轮”之“想”,此“非有智者”之所为。这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所应当做的事情,“如是,外道”之人,由于其心“恶见”邪欲“希望”,而“依”著“于一、异、俱、不俱;有、无”、产生种种妄想,亦有亦无、“非有非无;常、无常”、亦常亦无常、非常非无常等四句之妄“想”,而令“一切”依于虚妄见之“性生”起。(亦即(也就是):妄心生、妄法就生。)妄心如果生,妄法就生,所以,心生即种种法生,法生即种种心生,这个是指虚妄,心境对立的。

489页【譬如水泡,似摩尼珠,愚小无智,作摩尼想,计著追逐。而彼水泡,非摩尼、非非摩尼,取不取故。如是,外道,恶见妄想习气所熏,于无所有说有生,缘有者言灭。】

譬如水泡,这个水泡呢,水中所幻起的这个泡泡,本来很快就破灭,不实在的,这比喻万法啦,这个水泡泥,它的形状,看起来有像摩尼宝珠,但是它水泡是很脆弱的,愚痴的人啊,“愚小”就是愚痴的人,或者小乘人无智,怎么样?愚痴的凡夫怎么样?作真的有摩尼想,其实是水泡,意思就是:认为万法存在的,这个摩尼珠比喻做万法,摩尼珠比喻是水泡所现起的假相,似摩尼珠就是水泡,水泡就是假相的一个摩尼珠,万法看起来有,其实是水泡,不是真正的摩尼珠,所以这个水泡形似摩尼珠,愚痴的凡夫没有智慧,作真的有摩尼想,真的有一颗摩尼宝珠,计著追逐。万法也是一样,众生不了解万法本空,不是真正的可以追取的对象,可是愚痴的众生,就真的把它当做真的来追求,计着追逐,而彼水泡呢,实非摩尼、而这个水泡,实在不是真正的摩尼宝珠,亦非非摩尼,也不能说没有,自心所妄现的缘起的摩尼,非,就是也不能说没有摩尼,因为那个摩尼是缘起如水泡、如幻的,不实在的缘起。

所以,非非摩尼,“非”上面如果补一个字,更清楚了,补一个“亦”,也不能说,所以,停一下,亦非,也不能说非摩尼,也不能说没有缘起如幻的摩尼,虽然是水泡,它还是缘起,那个是自心所妄现的摩尼,现在问题出在哪里呢?问题:“取”,“取”的话,就变成好像有摩尼,也不能说没有摩尼,就是:自心取与自心不取。问题出在里面,所以,自心只要取着,那么就是也不能说没有摩尼,亦非非为自心妄现,因缘而现的摩尼宝珠,所以,自心取,就变成非非摩尼,也不能说没有摩尼,要不取,就非摩尼了,要不取着,就知道那是水泡了,只是水泡而已啊,表示假相,表示缘起啊,所以他知道,他不执着、不取着,如是,外道,恶见妄想习气所熏习,于无所有,“无所有”就是本无所有,自性本空,空无自性,于自性本空,空无所有,真空当中,这理体当中,寂灭当中,说有生,“说有生”就是妄说一切法有生,简单讲就是执为常见外道了,于诸法,缘起无自性、本无所有,真空的理寂当中而妄说有生,就是执为常见,缘有者言灭,于因缘和合有,“缘有”就是于因缘和合而有的,如幻的假相,却说没有,简单讲,就是没有因果,这个完了,于因缘和合、假有的假相,否定了因果,而说不存在,“灭”就是无,“无”就是断灭。

整句贯串起来的意思就是说:万法、一切法所缘起的假相,就像水泡,很容易破灭的,我们生在这个世间,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也如,亦如水泡,好好的体会这一点啊,我们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往生,随时随地都有可能会死亡,因为生命如水泡,譬如水泡,万法也如水泡,譬如水泡,它的形状看起来像摩尼宝珠,愚痴的人把这个不实在、很快会破灭的水泡,误认为真实,我们现在就是这样,误认为这个人生要好像活很久~很久的,其实这是妄想,计著就追逐啦!而那个水泡,实在不是真的摩尼宝珠、也不能说不是因缘所生,自心妄现的摩尼珠,问题出在:自心取,就是不能说没有摩尼宝珠,要是自心熄灭不取着。那么就是非摩尼宝珠,只是水泡而已,表示了解万法缘起假相,绝对不取着,如是,外道,恶见妄想习气所熏,于本无所有、真空的理地当中,而妄说有生,有种种的法,执为常见,却对因缘和合,说假有,而说那本身并不存在,即落入无的断灭之见,有见、无见都是外道可怕之见,都是恶见。

【注释】“摩尼珠”:即(就是)如意宝珠。“作摩尼想”:作真摩尼珠之想。“计著追逐”:如是计著,而起追逐。“而彼水泡,非摩尼、非非摩尼”:而彼水泡,实非摩尼,亦非不为自心妄现之(的)摩尼。“取不取故”:其关键只在自心取著与不取著而已。诸位,在这里,万法回归当下,现在就讲,修行跟修行,你就抓到重点,要不然,听了老半天,什么能够让我们受用呢?很简单,修行,化作简单的答案,就是:你看得破,看得破,就不取着,你放得下吗?看不破,就取着,就这样子,你有没有X光透视的能力,了解,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诸法就像水泡,不实在的,很快就会变化,很快就会败坏,我们修行一定要在短时间里面受用,问题在于:你看得破看不破,就是这一句,其余关键只在自心,自心要是取着,就是看不破的人,还是来自那一颗妄想的心,要看得破,就不取着,就是用真如的心,不取则非摩尼,取则非非摩尼。“于无所有说有生”:于真空的理寂当中,妄说实有诸法生起。此为执常见者。“缘有者言灭”:而于因缘和合而生者,却说一切皆悉断灭无有。一切皆悉断灭无有,就什么坏事都敢做了,“缘有”,即(就是)缘生。“灭”,就是无、断灭之义。此为执断见者。

【义贯】又“譬如水泡”,其(它的)形状“似摩尼”宝“珠,愚小无智”之人不善分别,而“作”这个水泡真的就是“摩尼”珠之“想”,我们众生也是这样子的,执着万法,其实是如同水泡的,却是计着以为是摩尼宝珠,如是“计著”已,起而“追逐”。然“而彼水泡”,实“非摩尼”珠,真正的摩尼珠就是真如自性,亦“非非”为自心妄想因缘而现之“摩尼”;其关键只在自心“取”著与“不取”著外相的缘“故”而已诸位(若心寂,就是证入空性,那么则,万法俱寂,就是:一乘寂灭道场,所以什么是涅槃?佛法是什么法?就是:寂灭法,为什么有四圣法界?就是:证悟到诸法毕竟空寂,完全没有妄想,所以若心寂,即一切法寂。)问题着重还是在心,所以不要起恶的观念,不要起错的妄想,“如是,外道”之人,由于“恶见妄想”分别“习气”之“所熏”染,而“于”真空理寂本“无所有”当中,妄“说”实“有”诸法“生”起,而堕于常见;或于正法之因“缘”而“有者”,却妄“言”一切皆悉断“灭”,拨无因果,太可怕了,无所有,而立断见。这断见是最可怕的。

【诠论】以上之旨,皆在阐明,外道之四句悉依于诸法之生住灭相,生住灭相简称生灭,而起妄计。虚妄地执着,若了诸法其实是自心所现,则四句便失其所本;“本”就是依靠,本亡,末自然无寄;“本”犹如树木的根本,“本”就像树根,树根砍断了,没有了,“末”就是枝,树枝自然就无寄,如是四句与诸妄想,便灰飞烟灭。是故,佛在此以种种譬喻所破的,实并非四句本身,而是四句依之而起的诸法之相;因此是直破其本,其实是破妄想,釜底抽薪,令妄尽真现,令妄想心破尽,真如就现前,这个就是为顿教之法门。所以,诸位,放不下的人,就是对这个虚妄的因缘生,有所执取、执着,又,以上七种比喻,为破佛法外之(的)外道邪执。以下的五种比喻,则为破附佛法外道及错解佛法成外道,对于三宝所起之邪计。

印度之(的)外道,大略有三种:一、佛法外之外道,这个很容易分辨的,这三点很重要,诸位,佛法外的外道,这个很容易,比方说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兰教……那么这个很容易分辨的,第二个、有一点困难的,二、附佛法之外道,看起来又像有一点佛法,可是又不是,就是类似今天的一贯道,有一点像附佛的外道,还有在台湾想要生存,也要有一些著书、立作啊,讲得活灵活现,可是,它又有一点佛法,你不能说他没有佛法,可是呢,他说佛法,又扭曲了佛义,完全是自己的意识在作祟,完全自己的妄想,所以这个附佛外道啊,许多人就开始分不清楚了,接下来,最糟糕的,身现出家人、或者现在家居士,却错解佛法成外道,三、修学佛道变成外道,(错解佛法成外道。)这个太多了,这太多了,我那一天打开了报纸,闲来无事,翻一翻,哇!有看到一个出家人,照相出来,然后也给人家看地理啊,风水八字啊、婚姻啊,咦,看起来像济公在办案,吓一跳,现比丘尼相怎么会,你所用的都是一些~因为她上面标示出来的就跟佛法不相应的,好像在排解世间人的种种婚姻、地理、风水、事业,这个跟佛法有什么关系啊?

所以我们就知道,虽身现出家众,但是如果没有佛的正见,其实我们所作所为,仍然是外道的行为,这是很悲哀的,所以禅宗里面有一句话,不遇出世明师,枉服大乘法药,真的,“出世明师”就是你没有碰到大悟见性的人说法,看一看、看一看,自己扭曲了,枉服大乘法药,冤枉啊,你学了十年、二十年的大乘法,你是不是学大乘法?是,但是因为你没有碰到出世明师,没碰到真正见性的,你碰到的就是一些注解,或者是一些语言、文字上的东西啊,争来争去,好像是真的是大乘佛法,可是因为没有碰到真正见性的圣人,所以不遇出世明师,枉服大乘法药,就是错解佛法变成外道,所以印度的外道,跟我们台湾的那个有很多的相似,说大略有三种:一、佛法外的外道,很容易分辨的,第二、附佛法之外道,在这个台湾,几年前,男众、女众自己称为什么佛的,哎呀,那个就多了,还会有,还会有的,就在报纸一登,哎呀,他是经过什么认证啊,他是多么的伟大,哎呀,看了实在~阿弥陀佛,唉,我们做法师的人,实在是也希望正法兴盛,但是因为佛法真的太深太难,太艰涩,太广泛了,一个人的生命当中要耗在这个地方啊,其实很难,像师父来讲的话,以师父的学历,或者是智商,或者是在经教上,到今天为止四十年,你说一般人来讲,他又不是专业的,他是偶尔来听经听一下、听一下,他怎么有办法,分辨什么是正?什么是邪?什么是附佛外道?他怎么会分辨呢?你听他讲,又头头是道,问题是你不懂啊,问题出在这个地方。

一、佛法外之外道——其本源有三:(一)迦毗罗,译为黄发,故又称黄发外道。诸位,这是佛在世的外道,我们今天的外道就更多了,台湾的外道,基督教、天主教、伊斯兰教等等,佛法外的外道,那么他现在讲的,是印度当时候的外道,所以佛讲的是当时候的立场讲的,迦毗罗,译为黄发,又称黄发外道。此派外道计因中有果。(二)沤楼僧伽,又称鸺鹠,“鸺鹠”就是猫头鹰,那个眼睛很大的,晚上才出来的,那种叫做~因为白天它眼睛看不到,光线太强了,所以,诸位,如果那个我们晚上再出来,夜光光再出来的时候,晚上,还玩整个晚上,睡白天的,下辈子就会出生成猫头鹰,他不习惯在白天,他会习惯在晚上出来的,会变成猫头鹰,是不是啊,鸺鹠,这个念(音:休留),就是猫头鹰的意思,此派外道计因中无果。(三)勒沙婆,译为苦行。此派外道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。反正就是搞不定啦,再者,以一相、异相、俱、不俱来者,则执一者,为迦毗罗,彼谓作者与所作为一,就是作者与所作为一,能相与所相为一。沤楼僧伽则计能作与所作等为异。看法又不一样,迦楼鸠驮则计为亦一亦异、亦有亦无。尼犍陀若提子计为非有非无。

一切外道立论,不离此四种邪计。一、异等等四种邪计,至佛出世时,有六大外道六大师,从此滋蔓,难以枚举,《唯识论》中说有十三种外道,《瑜珈论》中说十六外论师,小乘《涅槃论》说二十种,《大日经》大日就是毗卢遮那佛另外一种名称,大日佛就是毗卢遮那佛,《大日经》说三十种,《涅槃经》、《僧祇律》说九十五种外道,《华严经》及《大智度论》说九十六种外道。台湾今天就更多了,何止九十六种外道呢?台湾今天就更多了,数不完啦,随便拿起石头来丢,就是外道,所以台湾非正信的佛教,还是非常地、非常地多,没有人知道到底多少,我看超过九十六啦,皆为佛法外立邪教之外道,以于法外妄解,不受佛化,故(所以)称外道。

二、附佛法之外道——此派起自犊子方广道人。犊子于佛在世的时候,归佛出家,成立有实我之论。其(他的)门徒相续不绝。佛灭后两百年中,自创说一切有部,流出一派,称为犊子部。现在还存在的啰,这是小乘人所建立的一切法有,现在还存在。建立非即蕴非离蕴之我,谓众生有实我,此实我非即五蕴、非离五蕴,称为不可说藏。“不可说藏”意思就是,五蕴也不能说:我就是五蕴,也不可以离开这个五蕴,就是搞不定,摇摆不定,此为违背佛所确立的万法是真空,毕竟空寂真正的无我,怎么能讲:我好像不是五蕴,五蕴又好像不能离开我,搞不清楚,摇摆不定,佛所讲的一切法无生、真无我,所以这个是违背佛所确立真无我之理,故名之为附佛法之外道。(又,犊子之来源为:上古有仙人,居于(在)山中寂静之处,而贪心犹不止,遂与母牛有染,而生男子,流诸苗裔,此后种类皆言犊子。)

诸位!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神话,像我们中国人讲盘古开天,这个人的染色体跟母牛的染色体(是不一样的),是没有办法生男的,那绝对没办法,生出来又像牛又像人,那怎么得了,是不是?是从基因来讲,是说不通的。但是你可以把它归纳说,这个是一种文化,是一种神话,是一种文化。我们没什么意见,就看看就好。从科学的角度来讲,这个讲不通的,人跟母牛有染怎么会生男子呢?对不对?这个从基因来讲是绝对讲不通的。也不会生,因为不可能成型嘛!再者,近世之所谓一贯道者,四不像,一贯道像是佛教吗?也不像佛教;佛教的道理谈得比较多一点,所以它就是老母娘娘降,济公降、观世音菩萨降……它就都那样,降来降去啊!然后自己编、自己写啊!明明不是佛说的,也是佛怎么说、怎么说……,然东插一段,西插一段,看起来又像佛教又不像,我说一贯道就是麒麟啦、四不像啦。如果拿掉了佛法,它就乘下没多少了,拿掉基督教的,那就剩下天主教的教义、教理,那就没剩下多少。大部份都是取自于佛教,而且扭曲佛教比较多,亦(也)可以说是附佛法之外道等流。

三、错解佛法而成外道者——这是因为学佛不得其法,未能入理,于教法当中,由于智慧不足,生种种障碍,而堕入外道之数。所以就是学佛成为外道,而且还执以为是,《大智度论》云(这么说):“若不得般若方便,意思就是:如果你没有得到究竟般若而生的一种方便的智慧,换句话说,不善分别,不善分别,就是说,你没有究竟的般若方便,就是没有办法分辩佛是当时善巧方便说的,而误认为真实。诸位!佛教小乘人观无常,我有个徒弟,他就是去南传住了有一段时间,这徒弟去南传参的也有,去修内观,我说:你去亲近南传,亲近的师父怎么教你?他说:观无常,观五蕴无常,现在刹那,心念无常,什么都无常,树无常,树叶无常、树根无常,所有的食、衣、住、行无常,内无常,外无常,统统观无常,这在后面佛陀讲的,我教众生观无常,是为了怕众生,愚痴的众生执着常、乐、我、净,认为世间是永远的,我要去唱歌、跳舞的快乐,所以佛讲无常。是因为破了凡夫一直执着这个外境是实在的,我才讲无常。讲无常,非佛的究竟义,这个要有究竟般若而生的方便智,就能够善分别。可是不善分别呢?就没办法。

入何毗昙,阿毗昙就是小乘论,小乘的论叫做“阿毗昙”。即堕有中,着一切法有,入空堕无,入空就着一切法无,就变成断灭。“入毗勒堕双亦。”“双亦”就是亦有亦无,双亦,所以这个外道所造论的叫做毗勒,是大迦旃延所造的论,叫做毗勒论。因此堕双亦,“双亦”就是亦有亦无啦!就是毗勒,是一本论,它是外道大迦旃延所造的一种论、一本论。意思就是:万法亦空亦有,《中论》云(这么说):“执非有非无,名愚痴论,执着万法非有非无是愚痴论,搞不清楚到底是有还是无,倒执正法,还成邪人。”因为诸法是空无自性,讲一切法不可得,你执非有、非无,都是执着,名痴愚论。倒执正法,还成邪人。这个就是学佛学成外道,这些便是学佛不知道佛的方便法,而堕外道数者。

佛于以上七喻中,所要破的,是第一种:佛法外的外道,下面五喻所要破的,便是后面这两种外道。

底下这一段,排的位置不对了。

【复次大慧,有三种量、五分论,各建立已,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,而作有性妄想计著。】暂时翻过来,495页,念一下经文,手握住这个492页,495页,看经文就好。大慧,【心意意识、身心转变,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,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,不于彼作性非性想。若复修行者,如是境界性非性,摄取相生者,彼即取长养、及取我人。】翻过来,497页,看经文:【大慧,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,一切皆是化佛所说,非法佛说。又诸言说,悉由愚夫希望见生,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,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,分别显示。】我念的这几段,要放在哪里呢?诸位啊!翻开518页,518页跟514页,518页左手边折一半,514页可以看到经文的全文,看一下,刚刚所念的那个黑字体的,就是排在这两段的中间:

【复次大慧,如来说法,离如是四句,谓一、异、俱、不俱;有、无、非有非无;常、无常,离于有、无、建立、诽谤。分别结集真谛、缘起、道灭解脱。如来说法,以是为首;非性——非自在、非无因、非微尘、非时、非自性,相续而为说法。复次大慧,为净烦恼、尔焰障故。譬如商主,次第建立百八句,无所有,善分别诸乘,及诸地相。】这个时候念完,就接到前面来,492页,复次大慧……从这里接。念完的时候,再接,518页。

【复次大慧,有四种禅。云何为四?谓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。云何愚夫所行禅?谓声闻、缘觉、外道修行者,观人无我性,自相共相,骨鏁(锁suǒ)无常、苦、不净相,计著为首。如是相不异观,前后转进,想不除灭,是名愚夫所行禅。】(此段所标注的页数为讲堂原课本(PDF电子书))

好,因为他的次第安排错,所以我把它归位,但是,这问题来了,自古以来对于译本,翻变本,梵本翻译成汉语,翻译我们中文,许多的祖师都采取非常的慎重跟尊敬,也就是明明知道梵本,或者是后来的人的译本,因为你不晓得,到底是问题是出在梵本,还是问题是出在后人的译本,还是最后抄下来的到底是不是抄到颠倒,没有人敢去动它,这个经是佛讲的,如果你在这个范本,译本抄写的人,这倒底哪一个人出问题,没有人知道,是梵本出问题吗?是翻译本人的次第颠倒,或者是抄写的人一下子打瞌睡了,师父叫他抄的话,抄、抄、抄、中间漏一段了,或者是前后搞混了,这小沙弥就说,那我有抄就好了,现在问题来了,所以,这个前后的经文安排得不得体,这一段跟前面492页这一段,跟前面的不相应,但是呢,由于尊重前人,以前的人,我们仍然就是依照次第而说。所以我们念一遍,已经让大家清楚说这一段,刚刚念的那几段是安排的位置是错误的。好!但是我们也一样,经本这样一句一页,一页、一页这样讲下去,我们也尊重人家。

(此段经文按师父上人所说的顺序为:复次大慧,如来说法,离如是四句,谓一、异、俱、不俱;有、无、非有非无;常、无常,离于有、无、建立、诽谤。分别结集真谛、缘起、道灭解脱。如来说法,以是为首;非性——非自在、非无因、非微尘、非时、非自性,相续而为说法。复次大慧,为净烦恼、尔焰障故。譬如商主,次第建立百八句,无所有,善分别诸乘,及诸地相。(514)

复次大慧,有三种量、五分论,各建立已,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,而作有性妄想计著。(492) 

大慧,心意意识、身心转变,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,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,不于彼作性非性想。若复修行者,如是境界性非性,摄取相生者,彼即取长养、及取我人。(495

大慧,若说彼性自性自共相,一切皆是化佛所说,非法佛说。又诸言说,悉由愚夫希望见生,不为别建立趣自性法,得圣智自觉三昧乐住者,分别显示。(497)

复次大慧,有四种禅。云何为四?谓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。云何愚夫所行禅?谓声闻、缘觉、外道修行者,观人无我性,自相共相,骨鏁(锁suǒ)无常、苦、不净相,计著为首。如是相不异观,前后转进,想不除灭,是名愚夫所行禅。(518)—整理者个人自解)

492页。【复次大慧,有三种量、五分论,各建立已,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,而作有性妄想计著。】

说:复次大慧,这一段是讲小乘人跟外道都用三种量,就是我们所讲的现量、比量、圣言量,这个以前我们在十四讲表也讲得很清楚,那么在《楞严经》也讲得很清楚,三量:现量、比量、圣言量,五分论,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,来做为探求真理的一种方式,叫做五分论。二乘人用这样子的五分论,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,作为探讨真理的方式,外道也是。各建立其妄见,自己认为自己这样推论是对的,这五分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逻辑的推论,但是逻辑的推论是建立在妄想,它不是万法唯心的现量境界,由A推论到B,由B推论到C,由C推论到D,由D推论到E,那我请问你,《金刚经》有念吗?佛说A、即非A、是名A,连A都不存在了,怎么可以用以此来为推论呢?由A推论到B,那A不存在,你怎么A?A是空性,空无自性,怎么推论到B啊!所谓这个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,其实彻底来讲,也是一种妄想;也是一种执着。其各建立其妄见,那么佛教,像我们《楞严经》,那是成观法师慈悲,就是用这样让你更容易理解,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,七处征心那个地方,是法师慈悲,让你这样更容易理解。

所以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这五分论,各建立其妄见,自己认为,哎呀!我已经得了跟佛一样了,像如佛一样证得怎么样?圣智自觉,就是自觉圣智的意思,已经怎么样?离于依他起、偏计,二自性事,就是依他起、还有偏计所执,那么偏计所执,也叫做:妄计所执,又叫做妄想所执性,那么叫:妄想自性,妄想自性就是偏计所执性。所以这个偏计所执性有三个名词,缘起自性有两个,缘起自性就又依他起,依他起性就是缘起自性,那么,偏计所执有三个名词,偏计所执性、妄想自性、妄计自性,所以这个依他起、偏计所执,叫做:离二自性事。就是我们用五分论,各建立其妄见,自己认为像得如来一样的证量的解脱境界,自觉圣智了。我们也是离依他跟偏计二自性事,问题是出来了,把“圆成实”作有性妄想计着,有性就是有其自性,妄“圆成实”是实实在在存在的,变成自性见,这个就佛教讲的,把圆成实当作有其自性,叫做:落入自性见,不知道圆成实仍然是空无自性,所以万法尽可以包容,空无自性才可以包容万法嘛!圆成实若有其实自性的话,如何能够包容万法呢?它有自己的自性,完全锁死,所以把圆成实当作有自性,就是落入自性见。这种也是一种妄想计着,有所得。因为把圆成实当作有其自性,所以妄想计着,嗯!我有所得,我得了圣果,你有所得了圣果,就是妄想,就是不能成佛。所以《金刚经》,佛在燃灯佛,于法无所得,所以燃灯佛就把衣钵,把法传给释迦牟尼佛。对不对?悟一切法无所得,人家才会传法,把圆成实性当作有其自性,妄想计着它有所得,变成了圆成实自性是他得到的,圆成实自性就变成有其自性了。

整段贯串一下,说:复次大慧,小乘人跟外道有三种量,现量、比量、非量,外道的或二乘人的五分论,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,来做为探讨真理的方式,以此来做为种种的推论,各个建立种种的妄见,自己认为我们已经得到跟如来一样,证得自觉圣智了。我们也离了偏计和依他二性了,而把圆成实性当作是实自性而作有性,“有性”就是实自性。就着自性见,妄想之计着有所得,有所得,就不能成佛。

【注释】“三种量”:指现量、比量、以及圣言量。“量”是量度、称量之义。即(也就是)一切可称量、计量者,皆称为量,亦即(也就是),一切能见、闻、觉、知者,皆称为量。“现量”为亲得法体,不用意识妄分别,无有错谬,叫做现量,亦即(也就是),一切法现前之量。叫做现量。“比量”,比是类比,亦即(也就是)由比类量度而知,非亲见亲闻亲得而知。譬如说,我们隔了一座山,可是看到有烟,就见到烟,我们就知道,嗯!对面火烧山了,见烟就知道有火。(如隔山见烟,则知有火;)没有火,怎么会有烟呢?这个比量很正确的,咦!你听到有声音,人家讲话,你就知道隔壁有人,隔墙闻声,就知道隔壁确实有人。(则知有人。)这个就是比量。虽然非(不是)亲眼见(看)到他、或者是亲耳听闻到这个声音,但它绝对亦非(不是)虚妄,正确的比量推论,于理得成。“圣言量”,就不一样了,为以如来圣教为准绳,当作指南。

这个还有一个重点,这个圣人是你对他有没有信心,那么现在就是说,看你对谁有信心,你说:我对耶稣基督有信心,那就变成他叫做圣言,圣人讲的量,但是问题是,我们知道佛陀是出世的大圣人,我们今天讲:佛陀是圣中圣,那是我们佛弟子讲的,我们对他有信心,你去阿富汗看看,或者那个巴基斯坦,阿富汗,那看看,用那个火箭炮啊!把那个佛像打下来了,那个佛像几层楼高,以前是丝路通过,我看那个报纸,都掉眼泪了。用那火箭炮放在肩膀上,咻~把那个多少层楼高的佛像炸开来,以前有这个丝路走过,佛教那时候传到阿富汗,那么后来,你现在去看,全部都是回教,伊斯兰教的。那么我们对这个历史上做一个简单的来剖析,所以这个圣言量就变成有信心的叫做“圣言量”,你像这些用火箭炮把佛像炸下来,他对佛当然不会有信心啊!可能判为邪魔外道也不一定啊!就像基督教来到我们文殊讲堂外面,他绝对不进来,有的基督教、天主教就比较不那么严重,有的天主教、基督教还是有进来的。有的很严重,他只站在讲堂外面,对不对?头伸进来看看西方三圣,嗯!那是魔,那个是魔。说我们西方三圣是魔,所以说这个圣言量,还得有没有信心来做一个支配。

“五分论”:即(就是)因明学之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。因明即近代西洋所称的逻辑学。古时印度人,于学术上,若有所立论,必须依照因明学之方式提出,学术上的辩论,也采取因明学的方式,亦即(也就是)今人所说的:“要符合逻辑”,或“要合科学”,否则便不算数,不被认定。因明学辩论或立论的过程、方式,主要的便是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这五分论。诸位!在佛教,西藏也很流行这个,西藏,小乘也很流行这个,“宗”,有如西洋传统逻辑三段论法(Syllogism)中的大前提(majorpremise),也就是主旨。“因”,有如小前提(minor premise),也就是理由,亦即(也就是)你提出此(这个)立论的根据。“喻”,即(就)是举例说明之。“合”即(就是)综合以上所言(说的)。“结”,即(就是)结论。这又有一点像中国八股文的规矩:起、承、转、合。而西洋黑格尔的唯物辩证法(Dialectic)中之正、反、两面来论断,合、正面来论断,反面来论断,合也是类此。师父在高中那个辩论会的也是,师父也是参加辩论会的,也是正面、反面、合,就是像你持有的~,譬如说:好!你用正面,请问~开始辩论了,你今天是用筷子吃饭比较方便,反面就说:我认为用西洋的刀叉吃饭比较方便,吃东西比较方便,正面讲,反面讲,好!最后再反过来,换你,我的立场就是,你主张用筷子吃饭比较方便,我用刀叉吃饭比较方便,交换立场来辩论,由老师在旁边评分,最后,结论,这样子。所以说:就是这样辩论,那有的人辩论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啊!我是觉得没什么意义。那我们那个辩论的时候,我说:要用筷子吃饭,他说:他用刀叉,后来我就最后问他,我说:最后问你,你晚上回去用什么吃饭,筷子,这样就好,OK,结束。浪费那么多时间,无聊啦!那没意义啦!没有什么意思啦!

所以,那个逻辑很强的人,数学就非常强,一般数学白痴的人,他搞不清楚的啊!左边、右边他绝对搞不清楚,反过来正面、反面,他会很~生出来孩子也不会聪明,数学不是很强的人,数学很强的人,孩子会很聪明。当然这不是绝对啦!不是绝对,这是有医学上根据,就是说:你父母亲反应力很强的人,一般的,儿女数学都非常强,但不是百分之百啦!还是有人数学很强,生出来是白痴,也有啊!如果来我们这里上班的工作人员,那就很容易,你会分辩这张一千,这张五百,这样子就可以了。不要找错钱,比较没那么严重啦!这一百的,会不会分?会。因明学上的宗、因、喻,又称为三支量,或者三支比量。因为外道因明学上所说的这三量正好只合了佛法中三量中的比量,不是现量或圣言量。诸位!现量或圣言量是什么?在旁边(括弧)就是证量的境界。证量,就是一个修行人真正要证量,就是唯心现量境界,就是圣人所讲的话。因此,在座诸位!为什么语言~在经教上下手的人,不开悟的人说法跟大悟见性的人说法,是完全不一样的,大悟的人说法,说每一句话都有生命,都有灵魂,每一句语言,它都有灵魂的,但是没有开悟见性,他就是照本宣科,听起来不够劲儿,不起味,所以,现量或者圣言量,它是证量的解脱境界,是真的功夫。契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。总之,以这样的方式来辩论,说可以得到真理的,是凡夫执著语言为有实自性,而起的妄想分别。不知言语唯是自心所现,毫无实自体性可得。

“各建立已”:各依之而建立种种谬说已。“得圣智自觉离二自性事”:而谓已得诸佛如来所证之圣智自觉,离于依他起自性以及遍计所执自性,二种自性之事。亦即(也就是)谓已得圆成实性,以离二妄,即(就)是圆成。“事”,即(就是)果。“而作有性妄想计著”:而且将其所证得之圆成,作有实自性之妄想计著,这一句话就是着圆成实,就是自性见,圆成实的自性见。圆成实,一样是空无自性,有其自性,就会被锁死,所以作有实自性,就是自性见的意思。是妄想计着,谓有所得。

【义贯】“复次大慧”,小乘人与外道立“有”现量、比量、圣言量“三种量”,以及宗、因、喻、合、结“五分论”,以为探求真理之方式,且“各”依之而“建立”其妄见“已”,而谓为已证“得”诸佛如来所证之“圣智自觉”(自觉圣智)“离”于缘起(依他)与妄想(遍计)“二”种“自性”之“事”果,而证得圆成实性。“而”且将其所自以为已证得之圆成“作有”实自“性”之“妄想计著”,谓有所得。

我们再利用一点几分钟时间把这一段讲完。

【大慧,心意意识、身心转变,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,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,不于彼作性非性想。若复修行者,如是境界性非性,摄取相生者,彼即取长养、及取我人。】

大慧,心意意识,身心转变,身心转变,就是得到圣种类而生,身心转变,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这个心意意识,身心转变,诸位!为什么佛能得八万四千金刚舍利?佛火化以后能变现八万四千金刚舍利,为什么?他身体转变了,身体转变,由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熏习这个色身,生灭的色身,尚且得到金刚舍利,所以,佛还没有入涅槃以前,在《大般涅槃经》讲了,佛还没有入涅槃以前,佛就说了,他入涅槃以后呢,有种种的金刚舍利,你看这个大般涅槃,真恐怖喔!那个国王喔!十几个国王抢供养佛的舍利,抢到快要战争了。你那堆骨头放着,怎么会有人想要去抢?你那堆骨灰放着,谁抢啊?你看,佛陀以不生不灭的涅槃妙性,大圣人熏成肉身尚且得金刚舍利,表法的,何况得如来藏性,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?所以佛陀真的是大圣人,毋庸置疑啊!

说:大慧,心意意识,身心转变,就得到圣种之类身,于自心,对于自心所现的,“摄”就是能摄取心,“所摄”就是所摄取的境。种种的妄想,怎么样?皆得,“断”就是断除,于自心所现的能摄心、所取境,诸妄想皆得断除。因此,怎么样了?就成就了圆成实,因此证得圆成实,证得圆成实,怎么样?依不生不来如来地自觉圣智,而如实修行者,如实就是见真如自性了,不于彼作性非性想,见到没有能所,万法空无自性,就绝对不会在身心怎么样?作有性、或者是无性执着,人生跟宇宙都是空无自性,那么就算你证到圆成实自性,一样是空无自性,所以,不于彼作性非性想。不会在身心转变,乃至所证的圆成实自性等,作有性、或者是无自性,非无性、无性想,若复修行者,如果真的是修行,如是修证所得的境界,只要你落入有或者是无,其心就会生能摄取的心,以及所执着的相。摄取相生者,摄取相生就是执其心也生出一人能摄、还有所摄之相,就会生起,这样执着就断不了,所以摄取相生。能摄取(的心)、所摄取的相,连续不断,就会生起。彼即取长养,彼即是取着,“长养”就是寿者相,因为你取着了众生相,就落入寿者相。取长养,“长养”就是寿者相,因为众生如果有寿命,就可以长养善、长养恶啊!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这样子,在这里附带说明,五蕴身跟法身是不一不异,五蕴身如果同于法身,那么五蕴身死了以后法身便成断灭,那五蕴身如果不同于法身的话,那么我们百千万劫所修的的善根,变成没有作用,五蕴身如果不同于法身,那么为什么叫做宿世的善根?培养的福德因缘都具足呢?因为储存在法身里面,因此法身跟五蕴身是不一不异。那么我们现在只要有能所不断,心中产生妄执,那么就有着寿者相,寿者相就是可以长养善业、还有恶业之相。及取我人,及取着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
整句把它贯串起来的意思是说,说:大慧,第八意识的心,第七意识的意,第六意识的意识,这个身心进入修行状态,变成了转变,变成了转凡入圣的时候,便得圣种类身,在自心现能摄心、所取境,完全这些产生的妄想都得断除,因此便证得圆成实自性,证得圆成实自性即见真如,依真如如来地自觉圣智,而如实修行者,绝对不会在身心转变,乃至所证的圆成实自性作有性、或者无性的联想,或者妄想。若复真~如果是一个真正修行人,如是的修证得到了种种境界,有性、无性,其心中又起能摄取,所摄取的相生起的话,那么就是住着众生相,也就是住着、长养寿者相,长养就是寿者,这个人就是取着于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什么叫做长养?可以长养善业,也可以长养恶业,称为长养。如果没有寿命,你怎么长养呢?所以长养又叫做“寿者相”。

【注释】“身心转变”:谓因此而得圣种类身。“自心现摄所摄诸妄想断”:于自心所现之能摄、所摄(能取、所取)之诸妄想皆得断除,因而证得圆成实性。“如来地自觉圣智修行者”:依如来地自觉圣者而修如实行者。“不于彼作性非性想”:“彼”,就是指身心转变,乃至证得圆成实性。谓于彼等修证之所得,不作有、无想。“性、非性”,即(就是)有性、非有性,亦即有、无。“若复修行者,如是境界性、非性,摄取相生者,彼即取长养、及取我、人”:“如是境界性、非性,”于如是修证所得之境界之有、无。着有无,“摄取相生者”,“摄取”,就是执取,亦即(也就是)能取与所取。谓于心中有能取与所取相生起者。“长养,”即寿者相,寿命。因众生若有寿命,即可长养,即须长养,亦可长养一切善恶等法,故(所以)称寿命为长养。“即取长养,及取我人”,便是取著众生相、寿者相、及我相、人相。在此,“众生相”省略了。唐译此句作:“诸修行者,若于境界起有无执着,则著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。”当然就是我相、人相、众生、寿者,魏译作:“若取有无法者,即为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故。”

所以在这里,讲了一个重点,只要对相有妄执的心,就是把平等法界切割成对立的能所,万法差别相。再讲一遍:这一句是师父讲的,不是佛讲的,只要你有虚妄执着,就会把平等的法界一相切割成对立的能所,万法差别相。万法差别相就会起烦恼,我们因为没有平等心,没有证得空性,所以所有的烦恼,都来自一颗不平等的心、着相的心。

【义贯】“大慧”,诸修行者,由修实行故,得令“心意意识”及“身心转变”,而得圣种类身,且于“自心”所“现”之能“摄”取与“所摄”取性等“诸妄想”悉得“断”除,因而证得圆成实性。然而依“如来地自觉圣智”而如实“修行者”,则“不于彼”身心转变,乃至所证之圆成实性等境界,“作”有“性”、或“非”有“性”(就是有、无性)之“想”,诸位!诸法本自空寂,哪有有、无?以离自心见能取、所取虚妄境界故。有、无都是虚妄境界,“若复修行者”,于“如是”修证所得“境界”之有、无(“性、非性”),其心中有能“摄取”之“相生”起“者,彼即”是“取”著众生相、寿者相(“长养”)“及取”著“我”相、“人”相。

好!我们明天要上课,那么下一个星期呢?就是27、28也要上课,那接下来,五月份我们要上课,六月份,我们要上课,七月份要上课,八月份上课,九月份呢!上课,从现在开始有上不完的课,很严重啊!要上课,那么8月18日,还有乌日的9月1号斋僧,还是要去的,好,五点四十三分,明天要上课,记得来,这个课程尽量不要缺席。

请合掌!愿以此功德,消灾在座诸位法师、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,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,回向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回向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,一齐念: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;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!好!下课!(未完) 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01-76( 一、二目录 )(未完)

楞伽经 77:你若动到“我很有修行”的念头便落入我见,就变成凡夫

楞伽经 78:如果你通达无我的道理就不会有什么动怒,反而很同情他

楞伽经 79:佛道就是忍辱的功夫,忍不下来就落入生灭,忍得下就见到清净自性

楞伽经80:因跟缘跟果没有死板的界限,有角度互换的时候,我们不是永远的主人

楞伽经81:别人演哪一出戏你管不着,重点在我们自己有没有妄想心

楞伽经82:同性恋会障道,其角度跟男女是一样的,佛的律学里是不允许的

楞伽经83:禁语就是叫你体悟法界性本来没有任何的言语。而散心杂话、信施难消

楞伽经84:大梦谁先觉,众生不能脱离生死就是忆念不舍爱恋假相


短视频目录(20180829)

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

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目录(全)

文殊讲堂念诵楞严神咒心经十小咒

历史文章阅选读二(点击标题观看)

历史文章阅选读三(点击标题观看)

妙法天籁音 万佛名经01-35全   妙印法师

慧律法师《圆觉经》讲座 目录

慧律法师《楞伽经》01-76 ( 一、二目录 )(未完)

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--102 (全)链

宣化上人六祖法宝坛经浅释01-23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目录(全)

宣化上人华严经浅释目录01-210链接(未完)

净慧法师僧伽吒经浅释01-18目录(全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